沪京渝苏四地校长共话创新教育与球盟会教育创新

  球盟会7月7日,2023年“外滩教育论坛”黄浦专场“创新教育与教育创新——聚力创新教育 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举行,来自上海、北京、重庆、江苏等地的校长齐聚一堂,交流创新教育推进经验。

  黄浦区人民政府副区长袁园在致辞中表示,在新时代背景下,区域发展对优秀人才的需要、对高质量教育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更为迫切。推进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不仅是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内涵,也是实现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黄浦教育先行先试,在上海率先发布并实施了《黄浦区推进创新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围绕“高、先、精”的发展目标,确立了建设“教育改革引领区、创新教育先行区和教育发展精品区”的发展定位球盟会,对于区域整体实施创新教育推进育人方式改革和教育高质量发展进行了顶层设计和整体规划。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杨振峰作领导讲话,他说,黄浦区提出办精致教育,打造学生喜爱的学校球盟会,“让学生喜爱越来越难,打造让学生喜爱的学校非常不容易,因此必须要推进教育创新。而没有教育创新就不可能培养出有创新力的人,也不可能让孩子们真正爱上学校。”

  杨振峰表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一方面要考虑到不同学生的个性需求,在点上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路径,但更多的还是要转变育人方式,真正建立起拔尖创新人才脱颖而出、自然成长的环境。创新教育不仅是要面向少数人,更要面向全体,使高质量教育真正助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

  杨振峰同时围绕深化课程教学改革,推动高质量学校教育体系建设,提出三点意见:

  课堂教学方式变革是系统工程。课堂教学变革不但要有国家层面的规划引领,也离不开学校层面的实践探索和广大教师的创造生成,不仅要有教育同行的努力,还要赢得社会外部的舆论认同;不仅要赢得学生的发展,还要赢得家长的关注,只有协力才能推进课堂教学方式变革。

  推动课堂教学方式变革,要切实坚持问题导向。创新培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进而学会自我的深度对话。

  教师是攻坚克难、推动基础教育教学改革深化的主力军,是教育评价改革的实施者,也是数字赋能的推动者。在教学中,老师要注意收集数据,观察学生、读懂学生,这样才能把高质量课堂开发出来、把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起来。

  论坛上,来自上海、北京、重庆、江苏等地的校长从各自学校发展建设角度,介绍了学校的创新教育与教育创新情况。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联合学校总校常务副校长、航天城学校校长周建华从校长的课程领导力、校长的教学领导力两个方面就《深化课程教学改革 促进学校高质量发展》作了主旨报告。

  “网红校长”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校长唐江澎在《从教育强国的视角看高中教育创新的优先事项》主旨报告中,从中国基础教育面临的难题讲起,将政策落地变成现实,需要校长有极大的教育自觉、更强的定力以及更高的智慧。

  重庆谢家湾教育集团党委书记、总校长,谢家湾学校党委书记刘希娅在《变革学习方式球盟会,促进高质量育人》主旨报告中提出,缺乏内驱动机、注重管控型他律,是应试教育的主要特点;回应差异需求,注重自住型自律,是素质教育的最显著追求球盟会,新时代教育亟待学习方式的系统变革。

  上海市曹杨第二中学校长周飞在主旨演讲《创造更多的可能》中提出,要升维思考、降维行动,把有限资源投入到最有价值的领域,帮助学生创造更多的可能、发现更好的自己。

  上海市格致中学校长吴照作《“双新”背景下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创新实践》主旨报告,他表示,高中双新是一场持久的“综改”和“深改”,除了外显的调整与变化,还有重构课程实施规划、完善教学管理机制、推动课堂教学方式变革球盟会、强化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培养、深化教育数字化转型和信息技术赋能等深层次挑战。

  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上海市教委教研室原主任徐淀芳主持校长微论坛,上海市卢湾高级中学校长何莉、上海理工大学附属储能中学校长李文斌、上海市向明初级中学校长冯强、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大境初级中学校长徐群力、上海师范专科学校附属小学校长张奕春、上海市黄浦区复兴东路第三小学校长季峻岭、上海市黄浦区星光幼儿园园长曹丛岭等分享了各自学校在创新教育中的做法。

  上海市教育学会会长尹后庆在专家点评中表示,与会进行分享的各位校长的教育主张能够落地,并有系统完整的操作和介绍,对成长中的校长是很好的启发。

  尹后庆说,多位校长在分享中提到了科学教育,当今的科学教育强调对科学概念的建构和实践应用,强调思维的探索,把思维探索与动手活动相结合,把科学教育领域拓展到工程领域,但科学探究仍旧是非常重要的主题词。

  他同时表示,创新教育与教育创新涉及到了各学段学校,但并不是少数尖子学生才需要创新教育,在教学过程中要刺激所有学生的创造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体现开放性,允许学生突发奇想。学校要形成创新氛围,让不断试图改变环境、改变自己成为习惯,让所有人对理所当然和天经地义的事物用心去发现,对习以为常、司空见惯的现象给与批判性审视,让好学深思不断进取、不断超越自我成为习惯,而绝不是墨守成规、固步自封、得过且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