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管理要远离“零和思维”球盟会

  球盟会新学年开学时,学校最受关注的一项工作就是新生分班。怎样分班?各学校的做法一般大同小异——首先组织一次分班考试,把考试成绩按照班级数均衡分配,同时兼顾男生和女生人数,最后由班主任抓阄确定。这种分班方式的好处是随机分配、机会均等,班主任能够接受,家长也很难提出异议。但是,这种方式真的公平吗?

  平均并不意味着公平,随机并不代表合理。这样分班其实隐藏着一种零和思维。因为许多学校会鼓励教师之间开展竞争,并以成绩高低作为评价教师好差的依据。这种方式为教师开展“竞争”创造了条件,输赢也就一目了然。言下之意,以后学校组织考试排名,就不要再强调生源质量了。

  零和思维是博弈论里的一个概念,核心观点是一方得益必然意味着另一方吃亏;一方得益多少,另一方就吃亏多少。零和思维已渗透到生活的许多方面。但学校管理应当远离它,因为它对教育是非常有害的。

  首先,零和思维不利于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教育应当面向每一个学生,促进其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零和思维不断把学校教育的重心引向竞争,向考试倾斜,唯分数论,学校一切工作都在为升学服务,学校评价体系也以考试成绩为主要指标,导致学校的育人功能被扭曲。

  其次,零和思维不利于教师队伍建设。学校高质量发展需要一支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教师团队。零和思维以输赢和成败来定义教师之间的关系,容易造成关系紧张,大家不愿意交流合作,不愿意资源共享,更难以做到一起进步、共同成长。

  再有,零和思维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校园生活是学生人生的序章,是他们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窗口期”。在这个阶段,过多地灌输零和思维、渗透竞争观念,容易让学生对未来人生产生误解和偏见,片面认为人生只有成功和失败两种,极易让他们出现偏激倾向,阻碍其终身发展。

  教育不是博弈。教育以丰富人的精神生活为使命,需要尊重每一个生命,让不同的人获得不同发展。因此,学校管理要自觉远离零和思维,积极倡导共赢思维,让师生在健康的校园生活中获得和谐的发展。

  比如球盟会,共赢思维可以体现在分班方式的选择上。分数只是衡量学生水平的一个方面,学生身上还有许多特质需要重视,比如缺乏关爱、身心发展水平滞后、有适应性心理问题等。教育的良心往往体现在对特殊个体的关照上。对这些学生,我校发扬团队合作精神,分班时把缺乏关爱的学生交给性格温柔感情细腻的班主任,把身心发展水平滞后的学生交给转化后进生有经验的班主任,把有适应性心理问题的学生交给有一定心理辅导经验的班主任。这样,不仅让这些学生得到更好的教育关怀,也在班主任团队中营造出人尽其才、合作共赢的良好氛围球盟会。

  共赢思维可以体现在对教师的考核评价中球盟会。许多学校对教师的考核评价以教师在备课组内的考试排名为依据。考核评价结果往往还与评优评先、奖金发放或职称评聘等挂钩。这种考核评价方式直接导致教师对集体备课产生戒备心理,担心把经验分享给他人后影响自己的成绩。由于缺少必要的内驱力,学校集体备课制度往往流于形式。许多学校没有看到这一点,一味强调纪律约束和过程监管,效果可想而知。

  我校对教师的考核评价不是依据教师在组内的学生成绩排名,而是依据教师所在备课组在区域内同类学校的排名,引导备课组成为一个命运共同体。这种做法充分激发了每位教师参与集体备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大家真心研讨,充分交流,无私分享,并自觉做到在教学进度、教学设计、教学课件、作业设计及考试测试等方面一致。

  共赢思维还体现在校园活动的组织上。校园活动包括许多类型的比赛项目,对比赛活动的结果认定往往影响活动的教育意义。因此,在评价方式上,不要总是以固有的输赢作为认定方式。有的比赛只能以输赢判定结果,如足球赛、乒乓球赛等,但有的比赛并不是球盟会,比如广播操比赛,可以设计一些特色奖,如设计最佳表现奖球盟会、最佳组织奖、最佳创意奖等来取代一般的等次奖,从而激发参与班级和学生的积极性,最终实现活动育人的目的。

  当然,共赢思维还可以渗透到学校管理的各个方面。校园是全校师生共同的精神家园,人人应该享有人格的尊严,人人应该享有成长的权利。这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也没有优胜劣汰之忧。让每一个生命得到尊重,每一种个性得到呵护,每一种需求得到满足,这是教育的本质,是学校应有的样子,也应成为每一个学校管理者的自觉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