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情感教育学术研讨会在成都市树德实验中学弘毅分校举行球盟会

  球盟会中新网四川新闻12月10日电 12月7日至8日,由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主办的“整合与建构——指向核心素养的情感教育课堂生态”学术研讨会在成都市树德实验中学弘毅分校举行。

  “作为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情感教育中心的种子学校,树德弘毅本次的学术研讨会很有意义。”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冯建军云端出席开幕式并致辞球盟会。他表示,在科技高度发展的当下,人们的信息传递更便利,但情感交流却降低了,情感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成为时代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然选择。

  联合国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曾发表相关报告,指出情感与社交技能是未来人类最需要的三种基本技能之一球盟会,成都市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秘书组秘书处处长、一级调研员刘科谈到,作为教育强市,成都着力培养学生情感素养,积极推广情感教育实践研究,引领学生成为拥有健全人格和积极心理的人。他希望,未来,成都能够不断通过推动课改、评改、教改,将情感教育进一步融入学校生活的方方面面。

  据了解,成都市树德实验中学弘毅分校从建校开始就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和情感教育,曾邀请北京大学临床心理学博士徐凯文入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帮助教师理解和预防学生心理危机,并先后承办了两次为期四天的成都市青羊区心理专兼职教师培训。

  作为成都树德中学集团本部、成都市树德实验中学集团本部强强联手、合力打造的高起点学校,成都市树德实验中学弘毅分校于2022年9月开办,与树德中学实行初高贯通培养,与树德实验中学实行“五个统一”,统一管理、统一人事、学、统一考试、统一评价,学校管理团队由树德中学集团本部和树德实验集团本部联合派出,青年教师超过75%是硕士研究生。

  成都市树德实验中学党委书记易永伦出席本次学术研讨会。她在致辞中谈到,依托集团化办学优势,适应“人文青羊·航空新城”的新格局新特点,树德实验中学弘毅分校积极探索培养学生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的教育规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通过科研引领、特色课程、多元生长、师生共进等方面,构筑全方位育人体系,向社会展示着一所新生学校的勃勃生机与新鲜活力。

  “学生的深度学习伴随着情感滋养不断发展,学生的情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涵养与深化球盟会,二者融合共生,指向核心素养的情感教育课堂生态。”成都市树德实验中学弘毅分校党支部书记、校长何海燕在研讨会中作主题解读,她主张从教学目标上明确情感教育的具体内容,从教学评价上探索情感维度指数,通过设定合理的课堂教学路径、策略和方法,打造出有美感、有温度的课堂教学生态。

  在此次学术研讨会中,还汇聚了情感教育领域的专家学者,开展主题讲座。以《知识与美德:情感取向的课堂教学育人价值》为题,江苏省教育学会班主任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中国财经素养教育协同创新中心副主任朱曦讲解了知识观、能力观、课程观的改变和课堂结构的转型,倡导教师进行指向体验学习的教学、对话的教学和指向价值意义的学习的教学,希望教师能够根据课堂需要,进行教学改变,并以《岳阳楼记》教学为案例进行了现场演示。

  以情感之眼看教育,南通大学情感教育研究所常务副所长徐志刚以《“情感—交往”型课堂的实践回溯与未来展望》为题,指出在教育中存在人与学习、与他人和与自我的三种交往,认知信息流和情感信息流的两类信息流,学校可以通过形式匹配策略、认知匹配策略、蓄势激发策略等,结合展现情感、诱发情感、赋予情感等路径,开设情感—交往型课堂,充分赋予或展现知识的情感内蕴,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

  活动现场,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情感教育研究中心(CAER)主任王平为成都市树德实验中学弘毅分校颁发“情感文明建设的学校实践”项目的“种子学校”证书。

  据了解,“情感文明建设的学校实践”项目“种子学校”的培育建设,旨在帮助学校从情感维度提升学校办学品质,通过为期三年的培育建设,助力学校以育人方式变革带动办学品质的提升,探索情感教育研究和实践的中国经验。

  成都市青羊区教育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陈杰为成都市树德实验中学弘毅分校办学指导专家朱曦、成都市树德中学校长助理郭子其、成都市青羊区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张航颁发聘书。

  在“整全心育塑灵魂之美,悦己纳人融创造之趣”情感教育校长论坛中,王平作《教育的科学与诗意——情感教育漫谈》主题发言。

  成都市树德中学副校长吴金全、成都市树德协进中学副校长赵梦奕、成都市树德实验中学副校长姚柯、成都市青羊实验中学校长余泓、成都市石室联合成飞学校校长赵抒、成都市同辉(国际)学校校长瞿曦、成都市实验小学西区光华分校校长苗小兰,分享了各自学校开展情感教育的实践情况。(完)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球盟会,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球盟会、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线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法律顾问:四川昊通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