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新闻稿范文球盟会

  球盟会随着各项活动的开展,校长又要求各班成立一个“小记者报道团”,鼓励想做“小记者”的同学们踊跃参与到活动的报道中来,选出的优秀新闻稿和新闻图片都将在校园网发表。这个消息迅速在全校蔓延开来,五年四班立时沸腾起来。

  “嗨,许闹闹,你不是一直吵着要当一名水均益那样的记者吗?机会来了,还不赶紧的。”李瓜瓜跟许闹闹说。

  “我当然参加了,正好练练我的文笔。”李瓜瓜话锋一转,向全班同学呼吁道,“还有谁想参加咱们班的小记者团?找许团长报名啦!”

  艾文文很不相信许闹闹的水平,便气呼呼地把这件事儿告诉了童小辫。童小辫微微一笑说:“大家有积极性很好啊,这样吧,我先不参与,但要求他们把写的第一篇新闻稿交到我这里。”

  2 三天后,雄心勃勃的小记者们把第一篇采访稿交到了童小辫手里。不看不要紧,一看笑抽筋――这是些什么新闻报道呀。

  这几天,我们学校正在举办“岁末书画比赛”,他们的书法作品和绘画作品真是太好啦。你瞧,这位同学的隶书写得真棒;你看,那位同学的鸟儿画得跟真的似的。这样的比赛激励我们要好好写字,好好画画,争取明年能在这里展出自己的作品!(配有精美的摄影作品)

  童小辫批语:这不能算新闻报道,只能算参观感言。PS,新闻照片再精美,也弥补不了新闻稿的缺憾。

  今天是六年一班和六年二班在进行足球比赛,比赛进行得很激烈。只见六年一班的胖子守门员虎视眈眈地盯着六年二班的每一次进攻,而六年二班的前锋与后卫个个身手不凡,经常制造一些很好的进球机会。所以,我更喜欢六年二班,因为他们充满了拼搏精神。想要感受更多,请关注校园网的“DV”版块,上面有我新上传的视频哦!

  童小辫批语:你这是在写作文片断吗?怎么有这么多不恰当的言辞和主观判断?PS:有视频又如何?充其量算一则图音并茂的好“微博”。

  哈哈,歌唱比赛的笑料真多啊!一年级小朋友们的歌声稚嫩得像幼儿园在合唱;二年三班的领唱竟然把歌词都忘记了;三年级那个指挥的动作真夸张,好像要把指挥棒扔到天上去;四年级没什么可说的,他们的表现很平常;说到五年级,当然要说说我们班,我们的表现那就一个字――棒!至于六年级嘛,他们唱的歌还不错……这次的歌唱比赛,真的很精彩。

  童小辫批语:列举了这么多年级的表现,时有夸张,时有片面,并不客观真实,很不成功。

  经过童小辫的一通批改,“五年四班小记者团”的新闻报道全军覆没,没有一篇值得称道的。童小辫当即宣布:“下午写作课,我来讲如何写新闻稿!”

  3 写作课上,童小辫滔滔不绝,讲了整整一节“如何写好新闻稿”。按照童小辫的讲义,写好新闻稿,要掌握五个关键词。

  一是“主题”,即你要报道的事件是什么?要报道事件的哪方面?比如许闹闹写的“岁末书画比赛”新闻稿,其中的绘画和书法作品就是报道的主题;郑大通报道的足球比赛,六年一班和六年二班的比赛就是报道的主题。

  二是“要素”,新闻稿和记叙文一样,也需要有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六要素,缺一不可。之前大家交的所谓新闻稿里,这些要素都很模糊,甚至没有。

  三是“客观”,新闻报道的主要特点就是客观,客观地反映事实,客观地还原场面,不能有个人观点,当然更不能有带有主观色彩的表述。郑大通写的新闻稿里的“胖子守门员”和“我更喜欢六年二班”都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犯了新闻稿的大忌。

  四是“精准”,这也就是说不能用模糊的表述方法,像李瓜瓜写的那些细节,都不能够精准地反映当时的情况。

  五是“语言风格”,新闻稿有独特的语言风格,那就是冷静、精练、规范。而大家交的新闻稿用语都太过随意,非常不规范。

  童小辫在上面讲,大家在下面认真地记,特别是记者团的成员们,尤其专注。许闹闹一边记录,一边思考,偶尔走神:“就我们这水平,还想把新闻稿发表在网站上呢,真是太自不量力了,幸亏有小辫……”

  4 一周后,校园网站上登出了好几篇来自“五年四班小记者团”的新闻稿,其中,许闹闹写的一篇点击率最高――

  进入2013年12月以来,我校开展了一系列校园艺术节活动:“岁末书画比赛”“年度足球比赛”“2013年歌唱比赛”以及今年新开展的“校园艺术节小记者团”报道活动。经过记者近半月以来的走访调查,得知“小记者团”成为本次校园艺术节的新亮点。

  据悉,小记者团以班级为单位,在业余时间展开广泛的采访活动。小记者团成员们时而活跃在书画的海洋“岁末书画比赛”现场,时而参与在紧张的“年度足球比赛”中,时而聚精会神地观看“2013年歌唱比赛”。他们在参与中本着专业、严谨的态度记录、采访,用数码相机或者DV记录下了现场的点点滴滴,再通过认真的写作,完成一篇篇内容详实的新闻稿。很多同学表示:“小记者团”的报道是本次校园艺术节最受欢迎的活动之一。

  在我们的生活,有许多人正在从事或有志于从事新闻工作,它们包括各种媒体记者、各社会媒体通讯员、特约记者、新闻专业的等。俗话说:“万事开头难”,作为有志于从事新闻工作的的人来说:好第一篇新闻稿件十分关键。结合具体实践经验,本文将对次做如下论述:

  一、培养新闻触角和新闻敏感,善于发现新闻线索,是写好第一篇新闻稿的意思准备

  同是大学生记者,共同生活在同一个环境里,也都到实践中去了,到学生中去了,为什么有的记者能写出漂亮的新闻作品,而有的记者仍然发现不了新闻线索,或者说发现不了有意义的新闻线索呢?为什么有的学生记者通讯员总是埋怨没有什么东西可写,而一再要求编辑老师为他们提供采访的话题,说到底这就是一个新闻敏感的问题。

  什么叫新闻敏感或新闻触角呢?简言之,它就是新闻工作者识别新闻的敏锐能力。一个具有新闻价值的事情,别人不能看出它是新闻,而你却一下就能识别它是新闻,这就是新闻敏感。没有一定的新闻触角和新闻敏感,就很难写出一篇像样的新闻稿。美国新闻学家卡斯柏.约斯特在《新闻学原理》一书中的一段话球盟会,形象的阐述了新闻敏感对于记者的重要性。他说:“一个不善于辨别色彩的人,不能成为一个画家;一个不懂得和谐的人,不能成为一个音乐家;一个没有‘新闻敏感’的人,也不能成为一个新闻记者。”(1)培养新闻触角和新闻敏感,善于发现新闻线索,就能够当事情还在“风起于清萍之末”时,就敏感地察觉到它,并预见它的去向,从而比较得心应手地写出一篇新闻稿。

  当然,新闻敏感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记者在采访实践中不断培养训练获得的。在大学生记者群中,不乏这样的人,他们刚开始成为一名学生记者,通讯员的时候,由于都是刚刚从中学来到大学,不用说缺乏新闻触角和新闻敏感,就是基本的新闻知识也不具备。但是,他们经过一段时间的新闻工作实践,刻苦学习,勤奋笔耕,终于成为了一名有一定新闻敏感和写作能力的校园记者。

  二、积累新闻素材,选好新闻题材,找准新闻角度,是写好第一篇新闻稿的前提。

  人民艺术家老舍曾经对初学写作的年轻人说过:“先收集材料,越多越好。”周立波也认为“材料少了不好办。”有个外国记者说:“你要有作为吗?*8小时写稿不行,要做24小时的记者。”这些都说明积累素材对写作的重要意义。作为一个初学写作的大学生记者,更应该重视积累新闻素材。新闻素材是进入记者视野并被记者所意识,所采摘的生活现象,即从社会生活摄取而来的、尚未通过提炼和加工的原始材料。没有新闻材料的积累过程,就谈不上新闻写作的问题,作为记者,要积累新闻素材,必须重视自己的“笔记本”。法国作家果戈里便有一个近五百页的笔记本,他总爱把自己每时每刻看到的、听到的传闻趣事、警句谚语随时记到这个笔记本上。他说:“一个作家。应该象画家一样,身上经常带着铅笔和纸张。一位画家如果虚度了一天,没有画成一张画稿,那很不好。一个作家如果虚度了一天。没有记下一条思想,一个特点,也很不好。”每一个大学生记者,要写好一篇新闻稿,就必须养成随得随记的习惯,把在校园内看到的一切与师生相关、有可能产生新闻的素材积累起来。一个校报记者在几年的采访过程中积累起来的“笔记本”,将成为他从事新闻写作和研究工作的“万宝囊”。

  角度,是新闻写作向自然科学借用来的一个概念。报道的角度,是记者认识被报道对象的思想方法及对被报道对象各“侧面”把握水平的综合反映的结果。它在一定程度上能说明记者处理采访的素材、挖掘材料的新闻价值的流程。大量散漫在笔记本上和记忆中的材料,如何进入新闻的既成轨道中呢?找出它之所以构成为新闻的特殊由头,就为记者进入材料的世界打开了一个突破口,开启了一扇大门;同时,找出最便于读者接受的角度,实质上是对材料的归纳和梳理,并对读者认识、接受事实起到了一个“导读”的作用。

  第二、特色角度,有些节日的庆祝活动每年都大同小异,但我们如果找准了该年活动的特色内容进行报道,就能写出有价值的新闻。

  第三、读者角度,要注意研究同全校师生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竟紧密相连、普遍关心的问题,选择发生在师生学习、生活中的“小事”,以小见大,才能增强新闻的吸引力。作为一个大学生记者,只要经常深入到同学们的教室、寝室、图书馆、运动场,注意观察他们的学习和生活状况,了解他们的意见和要求,从他们的意见和要求,从他们最关心、最想知道的内容入手,才能写出有意义的新闻。

  第四、时间和空间角度。有些新闻事实,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空间其重要的程度也会发生一定的变化。有的事实发生在去年算不了新闻,但发生在今年却要算新 闻了;有的事实发生在A学院算不了新闻而发生在B学院却又算新闻了;有的事件和话题,在一定时期内迫切需要解决,对实际工作能起推动作用;有的问题在一定时期内成为师生关注的焦点。

  大学生记者要写好一篇新闻稿件,就必须掌握各种新闻体裁写作的一般技巧。如果是学写第一篇新闻稿,至少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基本掌握标题的制作技巧。标题是文章的眼睛,一篇新闻稿若有一条新颖别致的标题,就能象磁石那样牢牢地吸引编辑和读者的注意力。

  第二、学会写导语。导语是消息的开头,是消息中最有价值的部分。国外新闻界有人称导语是“抓心的手”这就是极言导语吸引作用的。没有好的导语,就算不上成功的新闻稿。

  第三、基本熟悉各种新闻体裁的写法和结构。不熟悉各种新闻体裁的基本写法,就无法比较得心应手地进行新闻写作。而谋篇布局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新闻稿件在受众和编辑眼中的“身价”

  第四、理解和掌握新闻写作的基本方法——用事实说话。摆事实,用事实说话,这是新闻独特魅力所在,也是新闻事业不可代替的价值所在。初学新闻的大学生记者往往用自己的主观评价和臆断代替大量的重要的新闻事实,使写出的新闻或空洞无物,或言不及义

  而孕育新闻主题,则是提高新闻稿价值的应有之义。新闻主题是一篇报道的主旨,我们写任何东西,都要有一个明确的目的,到底要表现什么、反映什么,若是心中无数,势必信笔涂鸦,不知所云。如果要反映记者对生活现象和社会问题的基本态度和看法,使写出的新闻报道吸引人、鼓舞人、引导人、就必须注重提炼新闻主题。清代的袁枚对“主题思想”的问题讲的精彩。他把漂亮的句子比做一大堆铜钱,古代的铜钱外圆内方,可以用绳子穿起来,一串铜钱叫“一贯”,袁枚认为,文章的主题就好比是穿钱的绳子,要是没有一个明确的主题思想来统帅你的文字,那你写的东西就像撒满一地的铜钱,不能派上用场。如获得1986年全国高校校报好消息一等奖的《小郎和日本姑娘喜结良缘》(3),如果作者只是轻描淡写地描述去婚姻本身,而不是站在“为中日友谊写下了新篇章”、日本姑娘向往中国、追求自我存在价值的高度,就不会使这篇消息给人以启迪和教育,也就成不了一篇好消息。

  新闻主题是整篇报道的灵魂,它隐藏于新闻素材之中,一旦我们把它发掘出来,它就会统领全篇,成为整篇报道的中心内容。我们要站在时代和社会的高度,坚持实事求是、不落俗套、贴近生活、读者至上等原则,运用追根究底法、对比联系法、见微知著法等方法,提炼和深化新闻主题。

  请教的时间,可以贯穿到新闻采访写作的全过程。如何培养新闻敏感,寻找新闻线索可以请教;如何拟订采访提纲、选好新闻题材、提炼和表现新闻主题可以请教;如何使写出来的新闻更加符合新闻写作的要求,更加精彩,更应该虚心向学长、师长请教。

  一篇新闻概写好后,还得大胆投稿。有的初学新闻的学生记者,或者认为自己的作品羞于出手,即使写好了,也不敢或不愿寄出去,或者总是过分要求稿子的质量,一而在,再而三的修改,结果错过了报道的时机。其实,由于校园存在范围小、易于捕捉、头绪少等特点,如果不抢时间积极投稿,就会让别人抢得先机,即使你写得再好,也只能算作又一次练笔了。

  当然,大胆投稿不是盲目投稿。如果没有任何目的,打的是无准备之仗,再好的稿子也可能石沉大海。因此,作为一个大学生记者,一定要认真研究传播媒介,研究它的版式结构、专栏设置、报道风格、出版(或播出)周期甚至编辑部的人员构成、编辑姓名及联系电话等。是邮寄的,还要弄清楚通讯地址,保证所投稿件万无一失地寄到编辑部。这样一来,就可以在写稿之前,针对传播媒介的特点,引导自己的创作思路和方法,对写作内容和形式作出必要的限制;在新闻稿写好之后也能够有的放矢地投递到报纸等媒体的相应版面、专栏及编辑手中,从而大大增强新闻稿见报几率(或播出几率)。

  总之,作为初学新闻的大学生记者,如何写好第一篇新闻稿是十分关键的,也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大学生记者只有勇于实践,大胆尝试,深入采访,勤奋笔耕,不断提高新闻采访写作的技巧,才能写出更多更好的新闻作品。

  2011年12月底,美通社把全年的新闻稿进行了梳理和排序,评选出两个榜单,一个是美通2011十大最受微博关注中文新闻稿,另一个是美通2011十大中文新闻稿。前者以在美通社微博上被转发和评论的次数为依据,后者以微博转发、平面剪报和网络转载的总和为依据。这两份榜单或许不及某些社会时政新闻评选那么火爆热门,但其中体现的意义,却对企业的新闻传播有着不一般的借鉴和参考价值:

  为什么这些新闻稿更加受媒体关注呢?仔细观察,发现它们的一些共性、而这些共性也再次印证了美通社对客户一直秉承的观点:企业新闻传播,终究要回归到新闻的本质中去,即及时性和内容为王:

  “沃尔玛亚洲首席执行官贝思哲兼任沃尔玛中国临时首席执行官”和“联合利华关于暂缓调价的声明”,这两篇新闻居十大中文新闻稿榜单的靠前位置,前者的新闻背景是沃尔玛分店被罚的负面消息,而后者的新闻背景则是联合利华向媒体表示有涨价打算后被发改委调查,二者都引发了危机公关的迫切需要。这两个新闻稿基本上是两家企业在第一时间发给美通社,然后经由美通社的网络给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的记者和编辑。

  借助美通社在微博拥有的数万粉丝,美通社也第一时间把联合利华和沃尔玛的声音传递到微博上,在短短半小时内球盟会,引发多家媒体引用和记者的关注与转发,对其品牌形象的挽回起到了重要作用。

  高度及时性是这两篇新闻被媒体关注的重要原预备,尤其是在企业需要应对危机的时候,企业需要在第一时间把需要传递的信息和态度告知于媒体和公众,而不是让媒体和大众对出现信任危机的品牌进行“缺席审判”。

  媒体最希望看到的是和行业贴合紧密、言之有物的新闻稿。“网易2012校园招聘正式启动欲觅800“易”中人’这篇新闻高居十大中文新闻稿榜单的榜首,在微博十大新闻稿中也名列第二。这篇稿子最大的看点在于它有新闻点、有“料”。新闻稿巾,丁磊的“我们的食堂一天供应5顿饭,顿顿不要钱”引发了微博上的热捧,转载次数高达4000次。另一篇新闻“明星潮牌风生水起,Yoho!有货电商助力”在美通社微博上被转发评论超过17000次。这篇有关周笔畅白有品牌的新闻,除了本身足够吸引眼球外,新闻稿的内容写得也是很有分鼬,不光报道了这个品牌,还顺带说了其他几个明星品牌的故事,有新的信息,有看头,又不脱离主题。

  当然,不是每个企业每天都有那么多新闻点等待发掘,更多的还是要结合企业自身的动态、产品和服务做常规传播,回归到内容层面,制造可以传播的话题。话题一定不能凭空硬造,而是要尊重新闻规律,企业可紧抓时机适当放大那些有意思、有共鸣球盟会、有价值的事件,吸引媒体关注,或是通过社交媒体平台的互动,让受众主动去谈论你。另一则网易的新闻就是很好的一个例子、网易杭州中心成立,引导出食堂一天供应五顿饭,引导出丁磊养猪把员工“当猪养”(善意的),从而引导出“网易员工很幸福”。这条新闻稿被@美通社资讯以140字的微博发出后,立刻引发微博受众的极大关注,短短数个小时转发评论就高达4000次,网易是在刻意利用这些话题或者说是“新闻卖点”去做有节奏的引导,并且收到很好的传播效果。

  一家专业的好媒体,是不会把企业新闻通稿全文照搬使用的,但是新闻稿提到的事什、引用的数据、企业高管说出的有价值的甚至“有争议”的言论,在日后都可能成为记者引用的来源,写稿的线索、做选题的灵感保持长期的球盟会、高质量的、有节奏的发稿频率是关键。

  写新闻需要不断地寻找新闻线索,对于通讯员来说,在学校里找新闻线索是一件痛苦的事情,很多人觉得毫无头绪。笔者自2007年至今做了十一年的通讯员工作,在各级媒体上发表的通讯报道达1300多篇,但在刚接触新闻工作的前几年里,也一直被新闻线索困扰,当时的手段比较简单,即坐等相关部门通知,此后自己不断摸索总结,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对于新闻从哪里来,即新闻线索怎么找,总结出以下三点经验。

  每个校园都有网站、电子屏或者信息栏,学校的一些重大活动、获奖信息、来宾来访,都会在上面显示,这是校园新闻线索的一个重要来源。作为通讯员,你不可能跟学校所有部门都保持顺畅的沟通,也不可能要求每个部门有重大事情都来通知你,但密切关注学校网站、电子屏或信息栏,就能第一时间搜集到相关信息,从而让你能及时地与相关部门沟通,搜集相关资料,完成新闻稿的写作。

  现实中,大部分的通讯员对于电子屏或信息栏的内容不敏感,或者说视而不见,实际上这些内容都是学校的重要活动或成绩,是宣传学校的重要切入点,如果能够在角度方面有更好的把握,那新闻稿会更加出彩,家长们也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学校。

  很多重要的新闻,可能就在你观察校园的点点滴滴之间产生的,2012年的植树节笔者去采访团委的志愿者们植树,本来想写一篇植树节的通稿,但在观看的过程中,笔者发现校园里有一排比较特别的树,其实平时也看到这些树,但并没有留意,那次笔者不经意间询问树名,发现竟然是珍稀物种“普陀鹅耳枥”,通过深入的了解更发现这些树是从学校董松伟老师(有地球老人之称,在珍稀植物的培植和研究方面有很大成就)在后山创建的“珍稀濒危植物园”里移植过来的,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新闻点,在植树节这个特殊日子里更显珍贵。在后来的调查和资料收集中,笔者发现, “珍稀濒危植物园”里的一些珍稀植物长的郁郁葱葱,有些已经长成了参天大树,但可惜因为董老师年老退休,当时已无专人管理。笔者以一篇《绿化带里长的竟然是珍稀植物》的通讯稿,在植树节介绍了学校“珍稀植物园”的成果及困境,引来了包括省农业厅等多个部门的参观考察,多家省级媒体进行了转载。

  笔者的很多新闻稿都是这样在关注校园点点滴滴之间发现、挖掘出来的,2013年无意间看到学校学生的一份数学作业,发现里面有一道题目很有趣,即20-2等于多少,学生的回答竟然是等于0,深入探究之后,才搞清楚学生是把20这各被减数里面的2直接和后面的减数相减,结果得出是0,后经过与数学老师交流,发现大多数生的数学功底较差,成为了学校民族教育急需改革的重要问题,笔者以一篇《20-2=0》的报道,引发了学校部的教学改革,也引起了相关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有效改变了学校班的教育现状。

  有很多新闻线索,都可能是在你与老师、学生之间无意的聊天中发现的。笔者经常在跟老师、学生的聊天中,聊着聊着就发现了新闻线索。笔者学校有内地班,在部做班主任的两年时间里,笔者同时也负责学校部的新闻撰写,那两年学校部新闻稿出稿率最高的两年,基本两天一稿。这些新闻,就是笔者在跟老师和学生们聊天中不断挖掘出来的。

  笔者曾经了一篇《到北京,究竟有多远》的新闻报道,这篇报道不但引来了大量的媒体采访,也引发了笔者学校部的课程改革,更是让社会各界对学校班的教育开始有了高度关注。

  线索是在一次偶然的班级巡视中发现的,当时,班级里有四个藏族同学在围观一份中国地图,笔者过去一看,原来他们想在地图里找到自己的家,但是因为村子太小,无法在地图里找到,于是尽量想找到自己所在的县城,笔者过去引导他们怎么看地图,与学生们的聊天中发现,这四个同学,竟然都认为中国的首都是,这让笔者极度惊讶的同时,也努力想寻找原因,在此后的调查之中发现,认为首都是的学生,占了班级同学的三分之二,据其原因,只是因为这些学生们从来没有走出过,很多学生甚至没有走出过县城,没有走出过村落。笔者整理资料,以《到北京,究竟有多远》了一份新闻报道,引起了学校高度重视,学校开始了国家认同教育,专门编写了认同教材,拓展学校视野,提升学生们对国家的认识,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大量的省级媒体进行了正面报道。

  宣传工作开展得好不好,与领导的重视程度有关。一个有远见足识的领导,都十分重视宣传工作。我校领导从一开学就把宣传工作放在学校工作非常突出的地位。校长亲自抓,教导主任分管。学校领导逢会必讲学校宣传,发动教师积极参与,引导大家提高认识,有了领导的重视和发动,全体教师对学校宣传工作有了新的认识,从而更加自觉、更加积极地参与宣传工作。

  认识提高之后,还需有组织的保证。为此我校从一开学就专门成立了学校宣传报道组。经过学校考核、物色,挑选出一批政治思想好,业务水平高,写作能力强的教师作为学校宣传报道组成员。为使宣传工作成员提高采访、写作水平,提高稿件发表率,学校定期举行政治、业务学习,学习党的大政方针,学习教育新闻写作方法,学习新闻稿件的写作技巧。通过不断学习,使写作小组成员的写作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

  首先,是由于学校正确引导,积极发动,激发了大家为学校教育宣传而辛苦写稿的自觉性,其次,学校还给宣传组成员下达写作宣传稿的任务,要求每个部门成员每月至少写新闻稿一篇,并且要求一个学期中有新闻稿在市及以上教育网上发表。再次,是政策鼓励。学校把上交、发表的宣传文章都纳入学工作考核内容。在全体教师的努力下,一年中,全校有很多篇稿件被包河教育网录用,有10篇宣传稿件安徽教育网上发表。为宣传黄港小学的教育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同时,通过宣传工作实践,老师们的思想水平、理论水平、写作能力都得到了提高,因此又促进了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

  1、 秉承最初创设记者团作为校园媒体的职责理念,记者团对各学院活动及时报道和宣传,让全校师生第一时间了解学校各项活动动态。

  2、 经过上学期的改革重组和本学期的探索,记者团在一次重新接管齐大生活网,同时编辑部还担任生活网后台新闻稿件的自主管理与上传。

  3、 齐齐哈尔大学新闻网成功开辟记者团专栏,并有记者团优秀稿件上传,有些稿件还被放在首页,获得数以百计的点击率。

  4、 在齐齐哈尔大学第十一届田径运动会上,记者团作为全校唯一一个设有为运动会服务报道专题网站的校园媒体,以图文直播的形式,得以全员参加新闻采访,并在主席台设有专属工作地点。

  5、 在我校举办的首届黑龙江国际留学生汉语大赛中,记者团同样以校园媒体的身份,以图文直播的形式,再次为本大赛专题网站采写新闻稿件,搜集幕后花絮,对各个参赛选手进行专访,展示了记者团校园记者的风采,同时也证明了校园媒体记者团的实力。

  6、 齐齐哈尔大学校报,经过我们自身的提高,已由原来的几篇稿件,到现在的第四版所有稿件都由我们提供,并与老师成功开办最初只有常委参加,后扩展到部分新委参加的校报交流会和研讨会。

  7、 因本学期大部分都是新通讯员,对记者团的基本业务并不熟练,经过一阶段的熟悉,已经有很多人在运动会上有出色表现。充分发挥通讯员的纽带作用,将记者团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常有各学院和各社团请柬,邀请记者团成员出席该活动,甚至还有社团邀请记者团负责人担任评委与嘉宾。

  8、 从本学期开始,记者团独立承担广告版的前期广告准备、版面设计以及版面排版,并改革之前广告单页的弊端,首次采用铜板105克彩印效果版面,自负盈亏,自负所有印刷费用。

  9、 记者团编辑部承担与广播电台合作晚间时段广播稿,在规定时间按时传发由记者团编辑整理,由记者团记者采写的新闻稿件,校园各个角落都能听到记者团的名字。

  在以上总结中,记者团取得的每一点成绩都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在成绩的同时无可避免的存在许多不足,还需要进一步改正和提高,这些不足和缺点也是下学期的工作重点。

  1、 记者部,在基本的新闻采写和稿件能力,以及结构框架,已能够得心应手的运用,一般的通讯和消息稿,记者已经完全熟练,但新闻评论还有很大的潜力和发张空间。

  2、 编辑部,虽然对报纸的画板和文章分布,以及报纸的字数限制,版面规则都有所掌握,但要求更多的编辑能够掌握排版软件的应用,争取符合规格的齐齐哈尔大学校报拍版权。

  3、 通讯员,除了提高业务素质外,最要注意的地方是通讯员有很多活动不能第一时间得知,通讯员要注重自身对外界的联系以及提高对外界新闻的获取速度。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还记得刚刚进入大学校园,在我校院团委记者团工作已经有半年。回顾这几个月的学习和生活,我在记者团收获了很多。为了能在崭新的2012年更好地做好院团委记者团交待的工作,我在此对上半年的工作做个总结。

  首先,在学习写新闻稿方面,我觉得我有所进步。这半年来我写了十多篇新闻稿,这些稿子从一开始的格式不规范,内容乏味空洞,甚至出现病句,到现在能较好地写出一篇新闻稿。上半年来,我们记者团的主要工作是服务三个大活动,分别是亚运会、摄影大赛和华商校庆。在这些活动中,一方面我的写作能力得到了提升,另一方面我认识到了很多朋友,增长了见识。

  然而,我也在很多方面做的不够好。一是作为记者团的社员,我的写稿速度却很慢,写出来的质量也不是很好。而且,我又看不到被修改过的我的稿,以至于我的写作水平虽有进步却不甚理想;二是与同记者团的干事们没有很多的交流,没能一起共事,没能把工作做到最好;三是我上半年毕竟是大一,很注重学习,对写稿的积极性不够高,没能很好地处理学习与社团工作的关系。

  对于我们记者团,通过我近半年的认识,我们团参与了很多学校组织的活动,一直活跃在各社团组织中,是一个很好的提供知识和乐趣的平台。上半年我们院团委记者团的确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没有不足的团体就没有进步,我们记者团或多或少也有些仍需改进的地方。首先是社员工作热情不够高,对团里安排的任务没有及时完成,甚至有的社员还推三阻四。其次是记者团内部各部门间交流和合作不够到位,让整个记者团看起来很松散,不够团结一致。再有一点就是我个人希望,记者团能多提供一些机会让我们社干学习,有时间上写关于新闻写作之类的培训课,以提高社干的写作能力和保证新闻稿件的质量。

  总之,在团委记者团这半年来我在记者团里学收获了很多知识与经验,而且在写作能力和其他技能上有所提高。但是,在工作中我仍还有些不足之处,我会努力争取,在2012年做得更好。

  宣传工作要在学校的领导下,坚持校内校外结合,多渠道、多媒体宣传,注重创新与实效,加大宣传力度,广泛发动师生员工,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人人动手,共建美好校园。

  1、通讯员及时撰写新闻稿件,由办公室登记审核后发送到校园网、教育信息网、《教育报》、《晚报》等媒体,其他教师捕捉到的新闻亮点也可及时组稿上送到办公室。

  2、通讯员要进一步强化宣传意识,加大对外宣传力度,进一步树立学校良好的社会形象,形成学校的品牌效应,为学校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和舆论支持。

  3、宣传报道工作要紧紧围绕学校的中心工作,积极主动、及时高效地宣传学校的工作动态,展现学校的崭新风貌,扩大学校的影响,为学校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4、教育新闻写作“三少三多”:少写常规性报道,多写鲜活性报道;少写文学性报道,多写记事性报道;少写表面性报道,多写深层性报道。稿件要求: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快,人快我深。

  5、各通讯员要加强与办公室的联系和沟通,及时提供有关资料和新闻稿件,为新闻单位记者提供必要的条件,保证采访的顺利进行。

  根据不同时期的工作重点,把握好政策,有所重点、有所选择的对学校的工作进行宣传。凡重大活动,要提前联系新闻媒体,加强沟通和交流,完善策划加强宣传效果,并提前准备好相关的文字资料,安排好采访对象,以达到最佳的新闻宣传效果。

  根据教育局对2008年新闻宣传考评工作的要求,学校每月要按时完成新闻宣传发稿统计,每月积极参评优秀稿件投稿,按时完成组内优秀稿件的评议,并积极配合宣外处的各项工作,加强沟通,不断完善过程管理。

  善于根据不同媒体的宣传特点,进行有效的投稿,每周对各通讯员的工作进行总结通报,并及时进行调整,加强总结,积累宣传经验,并加强对通讯员队伍的培训与指导。

  自20世纪90年代起,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多元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使译者渐渐认识到意识形态对翻译实践的影响,翻译研究也开始出现文化转向。由于高校英语新闻扮演着重要的外宣角色,体现着学校的文化特色,故而其新闻翻译必然会受到意识形态的操控。

  “意识形态”在英文中是ideology,源自于希腊文idea(观念)与logos(逻各斯),主要是指人们对于世界和社会的认识和见解,表现在哲学、政治、艺术、宗教、道德等方面。美国翻译学家勒弗维尔在其专著Translation,Rewriting,and the Manipulation of Literary Fame中就将这一概念引入翻译研究中,并对操控翻译的三大因素——意识形态、诗学和赞助人作了系统描述。

  勒弗维尔认为,在翻译的过程中,作为一定意识形态代言人的赞助人,利用他们的话语权力对于翻译过程进行直接干预,而熟知这一套意识形态价值参数的文学家和翻译家大多也会自觉地避免触犯意识形态的天条,在他们认为允许的范畴内,操纵他们有限的话语权力和诗学技巧。高校新闻的翻译不仅要在语言表达上符合英语新闻的特点,还受到学校外宣机构对新闻翻译所提出的原则和标准的制约。

  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校园新闻除了具备新闻的基本特征外,还承担着通过新闻舆论的感染和引导以教书育人的角色,体现着学校发展、学科建设以及学术研究的最新情况,并紧紧围绕着学生生活与学习,让人容易有亲近感和认同感。此外,高校新闻作为校园信息传播的平台,也是丰富校园文化的重要途径。一方面,高校新闻作为校园文化传播的载体,全面反映着校园文化建设进程,传扬良好的校风、学风和教风,培养师生员工的思想情操、文化素养,展现校内精神文明建设成果。另一方面,通过宣传校园文化建设活动,丰富、拓展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促进校园文化的健康发展,丰富高雅的校园文化。

  通过对国内高校英文网站新闻译稿的对比和整理,笔者发现其从校园新闻的取材、新闻内容的编译,到语言表达的风格都存在着诸多问题。

  新闻取材的比例失重。纵观国外高校的新闻网站,其取材往往集中于各领域的最新学术研究及调查成果的报道,学生活动的宣传,以及社会热点话题的讨论。而对比之下,国内高校新闻却更多地着墨于学术会议及论坛的召开,组织机构的成立,校际名流的互访等。

  语言表达的粗糙。一方面,由于当前高校的英文网站仍在进一步建设和完善的过程中,语言表达很难满足新闻英语简洁凝练的标准;另一方面,在翻译中往往也容易忽略那些由于文化差异所导致的表达习惯的差异。例如新闻人物的头衔翻译,由于中外称谓习惯的不同,同一个词语在不同的领域中会出现多种表达。同样是“主任”一词,在英语中可能就会对应“dean”,“director”,“head”等等。因此,在翻译中为了力求准确,一般不能仅仅根据字面词语直接翻译,而要去查询其官方专业说法。

  新闻内容的硬译。受国内政治形态的影响,传统新闻往往会不惜笔墨地罗列出一系列出席会议、活动的领导嘉宾名字,甚至冗长的头衔。然而,由于高校英语新闻是海外学者、机构了解认识该校的第一窗口,这种大篇幅的列举便会失去新闻点,也不符合受众的思维习惯。例如:

  “2月26日晚上球盟会,我校研究生和本科生赴美国波士顿大学项目说明会在博学楼阶五教室举行。国际合作交流处副处长xxx、城市学院副院长xxx、国际合作交流处项目主任xx等陪同波士顿大学大都会学院国际部项目主管克里斯汀·纳尔逊(Cristin Nelson)就项目具体情况做了详实讲解,说明会由xxx主持。”

  同样,新闻标题的翻译也趋于事件名称的陈述,而缺少吸引人眼球的新闻亮点。当然,高校新闻语言由于受到校园文化特有的意识形态的影响,无论是内容,或是语言,多较为严肃拘谨,例如原文的题目为“xxx University与台湾东吴大学联合召开会计学术研讨会”,即为新闻事件的直接描述,其对应的译文也是“Academic Seminar on Accounting Jointly Held by xxxx and Soochow University (SCU) On April 14th 。

  另外,由于汉语表达往往较为含蓄,所以原始新闻稿中的语言修饰性成分较多,铺垫较长,这与英文表达直接简练的特点相悖。在新闻稿内容的编译中,应充分考虑这一因素,对“受众关注的信息给予补充,对受众无用的信息进行简化或删减,受众难以理解的信息做适当处理”,增强译文的可读性。新闻标题的翻译也趋于事件名称的陈述,而缺少吸引人眼球的新闻亮点。

  为了更好地提高英语新闻的翻译质量,树立良好的高校形象,在新闻翻译中,应本着“得意忘形”的原则,充分考虑译文的可读性与受众的可接受性,避免跨文化交际障碍。

  首先,要做好译前准备。为了更好地把握新闻要点,在翻译前需通读原文,了解新闻事件的主要内容。如果“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就会陷入片面翻译的困境,使得译文的结构松散,中心重点不突出。同时,也要以严谨的态度对待新闻中所出现的专业性、学术性词语,一方面要在相关官方网站上了解其确切表达,以提高译文的准确性;另一方面为了增强译文的可读性,对过于专业和学术的表述可以适当注释。

  其次,在翻译时应删繁就简,淡化翻译痕迹。考虑到英语新闻的受众需求,在翻译中不必对原文进行面面俱到的逐词对译,对于一些修饰性、重复性表达进行有效删节,保持新闻的简明性,避免过于冗长,造成表达的累赘感。对于一些中国特色的政治、文化表述,以及高校专属的场所、机构名称等,必要时可以采取注释或音译加注的方式,避免因东西文化差异造成的理解障碍。

  最后,为了提高译文整体质量,可以对译文进行独立校对与赏析。校对工作是必不可少的,也是十分关键的一步。由于受思维定式影响,如果仍旧对照中文进行校对,往往难以发现问题,多流于字词语法的纠错。因此,甩开母语的干扰,只读译文,不失为一种良策。

  此外,为了方便高校新闻翻译研究的展开和进行,还应建立相关动态语料库,积累更多的研究素材,从而不断总结出新闻翻译中的问题及对策,推动高校英文网站的建设。

  通过以上对高校校园新闻的实例和理论分析,可以看出为了实现新闻中的文化信息在不同文化间的传递,在新闻的翻译过程中会打破原语的结构,在词汇、语法、句法、语篇等层次上发生改变。从“文化转向”翻译观来看,解释性翻译可以突破原文的束缚,减轻意识形态对于翻译所造成的压力,从而增强译文的可读性,推动学校对外文化交流与学术合作的发展。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主要领导和学校校长的认同和支持,是教育新闻宣传工作有所作为的基础。为加强对教育新闻宣传工作的领导,我局成立了由市委教工委书记、市教育局局长任组长,市委教工委副书记、市教育局副局长任副组长,办公室、宣传群工处、纪检监察室、政策法规处、学校教育处、教育电视台、教研中心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教育新闻宣传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制订教育重点工作和重要活动的宣传方案,组织召开新闻会,审定重要新闻稿件,指导教育媒体开展工作。各市(县)区教育行政部门和重点学校也按照要求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选派政治素质好、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同志从事教育新闻宣传工作,并设立新闻宣传专项活动经费,为顺利开展工作提供了保障。

  教育新闻宣传工作政治性、政策性、综合性强,工作要求高,必须通过加强制度建设,确保工作规范有序开展。我局专门下发了《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教育新闻宣传工作的意见》,明确了六项工作制度:一是新闻发言人制度。按照无锡市委宣传部、市外宣办和市政府办公室《省教育厅关于在全市设立新闻发言人规范新闻制度的意见》要求,2005年起,在全市教育系统建立了新闻发言人制度。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安排具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和较高的思想理论素质,熟悉教育方针政策以及教育教学等相关业务,具有较强的文字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单位负责同志担任新闻发言人,同时配备一名新闻联络员,协助新闻发言人开展工作。新闻发言人的主要职责是负责确定本单位新闻的内容,向媒体通报可公开的信息,负责审阅重要新闻稿件,接受媒体采访。二是教育重点工作宣传管理制度。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在推行重大改革政策措施,实施重大项目,安排重要会议和举办重要活动时,同步研究确定宣传工作方案,明确宣传的方式、内容和要求,并认真组织落实。对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社会和谐稳定、涉及面广、影响力大的重大政策和重要活动的宣传,宣传口径和形式由单位领导集体研究决定。同时建立教育突发事件新闻报道快速反应机制,针对突发事件制订新闻报道预案,研究对外口径,主动信息,防止人为炒作和不实报道误导社会舆论。三是新闻稿件审核把关制度。对重大活动的宣传报道,以新华社通稿为准,对部门和单位组织的活动的宣传报道,新闻稿由各部门和单位领导负责审定后再行。重要新闻的对外由教育新闻宣传职能部门统一组织进行,其他部门不向媒体提供新闻稿件和素材。四是工作人员接受采访制度。未经领导或新闻宣传职能部门同意,单位工作人员原则上不接受媒体采访,经同意安排的采访,严格按照已出台的政策文件答复,并注意遵守保密工作的有关规定。接受采访的形式一般为现场采访,正常情况下不接受电话采访。重要文件以书面稿为准,不向媒体提供电子稿。五是与媒体沟通联系制度。正确处理正面宣传与舆论监督的关系,积极支持和引导媒体加强舆论监督。我局建立了与市内外、省内外新闻媒体定期联系沟通制度,每逢出台重要政策、推动重点工作、举办重大活动、召开重要会议都及时召开新闻会,或通知媒体记者到场采访,维护媒体的知情权,扩大宣传效应。平时,注重沟通联系,每个季度组织一次记者座谈会或见面会,积极为记者提供新闻线索,争取媒体对教育工作的关心支持。仅今年上半年,各类新闻媒体就报道我市重要教育新闻150多篇,而且没有发生不利于教育的负面炒作,为教育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环境。六是教育新闻档案制度。我们还注重做好教育新闻宣传工作台账与新闻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通过积累材料深化对新闻宣传工作规律的认识,查找和整改教育以及教育新闻宣传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更好地开展各项工作。

  牢牢把握新闻宣传的话语权,是营造教育发展良好环境的重要法宝。长期以来,我们高度重视教育新闻宣传阵地建设,市级教育媒体形成了“一台一网一报两刊”的格局。“一台”是无锡教育电视台,该台自1997年创办以来,始终坚持“服务教育,贴紧师生,面向社会,传播文明”的办台宗旨,开设了《21视点》、《名师讲坛》、《招考指南》等一批传统精品栏目,受到社会的欢迎。被中国教育电视协会誉为全国地市级教育电视台的一面旗帜,并被评选为全国教育电视先进集体和中国教育电视协会副会长单位。“一网”为无锡教育网,开办以来点击率达到1000多万人次,位居无锡地区各类网站三甲。“一报”为《无锡日报教育之声》,是市教育局与《无锡日报》合办的周刊,主要刊登教育新闻和学生作品,每周一期,对开四版,随报发行,成为展示教育亮点的重要窗口。“两刊”为《无锡教育》杂志和《现代班集体研究》杂志,发行量各达到1万多份,为展示学校办学特色、推动教育科研活动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各市(县)区教育行政部门、各级各类学校也都建立了校园电视台、校园网、广播站、校报和学术刊物等宣传阵地,为加强教育宣传工作,展示学校和教育行业良好形象,推进教育与社会互动交流提供了桥梁和窗口。